头条 电影《长津湖》不是纪录片,别把电影当史实
首页 头条 影视资讯 电影《长津湖》不是纪录片,别把电影当史实

电影《长津湖》不是纪录片,别把电影当史实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中国的电影市场又有了不小的突破,总票房创新高,大片《长津湖》更是刷新多项纪录。

该片从编剧、制片人、导演到演员无一不是业内大佬,本身都自带粉丝,加上宣传到位,本片能取得成功,是情理之中。

该片大热,除了主创热度再增,出品方大赚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让许多人知道了7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和惨痛,让许多人对和平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是这部电影票房以外,更重大的意义。

不过,这终究是一部商业大片,它的本质是文艺作品,而不是纪录片,是影视剧,而不是纪实。

所以,当许多人把该片当做一部纪录片来看,并组织集体去学习研究之后,网上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截止目前,该片的豆瓣评分是7.6分,不算顶尖,但也是很好的成绩。细看那些打低分的人,主要就是两种,一是嫌时间太长,二是嫌与历史不符。

作为看过影片的人来说,个人觉得时长不是问题,虽近三个小时,但并不冗长。作为一个早先看过纪录片《冰雪长津湖》和《英雄》的人来说,我个人也觉得的确与历史有出入,但是,我个人仍然在豆瓣上给出了及格的分数。

因为,这是一部电影,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它是及格的。

它不是纪录片,没办法和完全按照史实来演。

朋友圈里许多的历史爱好者,对该片的争论也在此处:作为表现历史故事的影视剧,如何在保证商业成功的同时,尽量贴合史实,避免误导观众?

怎样的历史题材剧,才算好剧???

好多人会说,正常人应该明白历史和影视剧的区别,不会拿剧当历史吧!

事实却往往并非如此,口口相传的野史,往往比正史更深入人心,原因在于野史的故事性较强,而正史却往往枯燥无味。以前的野史是故事、评书、小说、传奇,现在的野史传播又增加了影视剧这一渠道。

举个例子,关于满清时期的汉族名臣,许多人知道都刘墉,知道他是罗锅、知道他官至宰相、知道他清廉正直,心里装着老百姓。

而知道刘墉的人,很少人知道他的父亲刘统勋。事实上,在历史上,刘统勋的地位、成就都远高于儿子刘墉。这一点从两人死后的谥号就能看出来。

刘统勋死于乾隆朝。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最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皇帝,但他仍在刘统勋死后给予了文官的最高谥号——文正!

而刘墉的谥号,只是“文清”。

别看着两个谥号只是一字之差,其意义却大不相同。

整个封建王朝只有29人获得过“文正”的谥号,清朝有8人,其中四位帝师,一位太子师,也就是说真正凭自己本事获得该谥号只有三人,其一是曾国藩。所以,能让自认“十全老人”的乾隆给予文正的谥号,刘统勋的功绩、能力都不言而喻。

而“文”字后面,与之匹配的谥号,依次是贞、成、忠、献、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文清和文正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当然历史上的刘墉也没做宰相,更没机会和和珅斗嘴,因为他不够格,纪晓岚就更没机会,他又丑又好色,而且也没那么刚正。

可是,现在的人们都把他们当做斗和珅的英雄,何也?影视剧的影响也。

还有前些年大热的琼瑶剧。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分析《情深深雨蒙蒙》中的人物,结论是陆父为张作霖、何书桓是何应钦之侄。其中引用了大量民国时期的史料,图文并茂,看起来有理有据。

当时看了,真是觉得好气又好笑。熟悉那么多史料,应该历史爱好者,却为什么不去看真正的历史,非要在虚构的小说中生搬硬套历史人物,甚至不惜让在皇姑屯事件中“炸死”的张大帅,变成“诈死”。

更让人无语的是,因为他引用了大量真实的史料,很多网友在评论中认可了他的结论,觉得他的结论才是真实的,张大帅隐姓埋名活了下来,后来暗中参加了抗日,史书不能秉直书写罢了。

还有前几年很火的清宫剧《甄嬛传》,明明是一部纯戏说的爽剧,里面诸多细节都曾遭到历史爱好者抨击,却依然被很多人当成人生进阶教科书,甚至是历史事实,自以为看该剧增加了历史知识。

被称工作狂的雍正皇帝,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会不会气笑呢!

说回到电影《长津湖》,与所有影视剧一样,作为电影,它有一点,就是所有主角几乎都不会死。虽然段奕宏在片中借角色之口说了“没有不死的英雄”。但片中主要角色除了雷公,确实都如超人一般,既能精准打击敌人,又能随时躲避袭击。

作为影视剧,这是没办法的事,如果主角随随便便就死了,剧情跟着谁走呢?

但是,作为战争片,这一特点很容易成为被人诟病的地方。

有个网友说,12岁的女儿看完该片,跟她说觉得志愿军就死了两个人,一个是给易烊千玺偷藏围巾的年轻小兵(史彭元饰演的张小山),一个是唱沂蒙山小调的大个子老兵(胡军饰演的雷睢生)(竟然把黄轩饰演的刘秘书给忘了)。最后冰雕连那一段,则完全没看懂。

除此以外,该片还有一点被抨击,就是说它不够“反战”。一般来说,战争片真正的意义,就是我们重温那些惨烈历史的同时,更好的珍惜和平。

首先,说电影不够“反战”,并不是说这场战役无意义,批评电影,不是忘记历史,有些人,只要有人说这电影一点不足,他就大骂“不爱国”“把你扔到战场上试试” 等等。

《长津湖》被批评不够反战,在于它为了剧情需要增加了许多文戏,而弱化了“我们为什么要打这一仗”。虽然里面的角色说了“这一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后代打”。但这样空洞的说教,缺乏说服力,为什么一定要打,电影并没有很好的表现。搞得有观众误以为,是我们主动要去打这一仗,是我国主动要掺和其他国家的战争。

其实,在收到求援的时候,我们是连续四天开大会,经过激烈讨论,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决定,并不是电影里那样轻松。

冰雕连那段,也讲的不太清楚,甚至有人误以为那是我军的伪装,有人搞不懂为什么在出发之前,部队没有快速装备棉衣。

其实,这些疑问,在纪录片中都有很好的解答。在不同时段,我们的不同部门拍过多部纪录片来纪念朝鲜战争,并且都拍的很好,评分比电影还高,可惜看的人很少!

这就是商业大片和纪录片相互无奈的地方。

商业片,因为时长、商业卖点等需要,不可能展现所有细节,还会对某些情节进行改编,增加戏剧冲突或者影片的张力。

而纪录片,没有名导、名演员,没有大制作、大场面,特效一般,故事缺少戏剧性,不吸引人,也没有特定的主角,很难找抓住观众。

用影视剧表现历史,其实是双刃剑,尤其是表现重大历史事件。

做好了,成为标杆,甚至成为丰碑,做不好就会骂歪曲历史、误导民众。

其实,《长津湖》算是好的,它最大的意义,就是让原本少有人提及的长津湖战役,变得人尽皆知。在国庆节期间,极大的鼓舞了观众的爱国情绪。

但是,它并有很好的促进关于朝鲜战争纪录片的播放,也就是并没有带动更多人去了解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才是它最大的不足。

至于很多网友指出的bug,其实都不算什么。任何电影都有bug,没有完美的影视剧,能让所有人都觉得满意。

当然,电影上映以后,很多自媒体作品用文章的形式,补充了电影中未尽的细节,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场战役的背景和意义。这很好,但也总是难以全面。

总结起来,就是用影视剧去展现历史,还需努力。

像刘墉、张大帅、雍正帝那些故事,被野史误会也会误会了,对当下影响不大。但对于当代的历史事件,还要更谨慎一些。

一场死伤大半、损失惨重,非战斗减员数以万计,沉重到多年来大家都不愿意提起的战役,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误以为,打的其实并不难,牺牲的不过十之二三。

还有,出品方和各自媒体机构在宣传的时候,也应遵循电影立场,千万别让人把电影当做了纪录片。

记住这是电影,就不会责备求全,记住这只是电影,就不会误以为志愿军战士都是打不死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上一篇
伊能静:与庾澄庆23年无果,后嫁小岁秦昊被宠成公主
下一篇
《快乐大本营》停播?看看官方是怎么回应大众质疑的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