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三体》动画上线2集,6点不适不吐不快
首页 头条 影视资讯 《三体》动画上线2集,6点不适不吐不快

《三体》动画上线2集,6点不适不吐不快

12月10日,动画版《三体》于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国创频道上线。排播方式为:每周六11:00更新1集,首集免费,第2-4集大会员抢先1集,第5集起大会员专享。

数据表现上,本剧不负众望,首日累积播放量破亿,追番人数破600万,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话题23个,妥妥的“开门红”。

于是,非大会员观众是否会在前四集更新期间弃剧,将直接决定这个B站截至目前最大投入的动画项目的成败。

令人遗憾的是,在豆瓣上,动画版《三体》过万条短评打分中,5星和1星交杂,口碑严重两极分化。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看似平静,实则充满了无奈,“无论观感怎样,都是给中国科幻文学荧幕化的未来垫了一块砖。”

并不是每个普通观众都能做到放眼未来,他们必须在4集的时限内做出“进”和“退”的选择。当仔细分析已上线的2集后,我们发现动画版《三体》里埋下的“劝退”隐患非常之多。这给剧集后期的播放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隐患一:场面戏铺垫不足

只改编小说原著里的第二部,是稍微关注此项目便能早早得知的信息。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动画版《三体》的开场戏,竟然是原著第一部里最华彩的“古筝行动”。

原本这是一场好莱坞灾难片风格的大场面戏份,在视听表现上还算位居国漫前列,但是由于缺乏第一部完整故事人物的铺垫,这场戏给人的感觉略显突兀。

可以看出,动画版《三体》特别注重大场面的数量和含金量。第二集里,空间站粒子对撞试验、高速路飙车、脱轨城铁袭击主人公罗辑三个大场面,都能看出在模仿好莱坞科幻片、动作片里的同类段落。

只是,过于密集的场面戏,可能会影响没看过小说的观众理解复杂的世界观。比如粒子对撞试验这场戏,其剧作目的是要让观众理解为什么智子能锁死地球科技。可是借鉴了“最后一秒营救”的手法后,该段落剪辑凌厉,视觉缭乱。观众能否在如此高度紧张的氛围里,看懂世界观呢?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B站的用户有一部分是使用手机、平板这样的移动端小屏。如果不戴耳机的话,他们看动画版《三体》时难免受到环境音的干扰。缺乏电影厅这种隔绝外界干扰的观赏环境,没有大银幕和环绕音响的加持,大场面所带来的震撼体验,势必会大打折扣。

粉丝自制的《我的三体》,在没有什么大场面的情况下依然收获普通网友和原著粉的一致好评,可见人们在移动端对《三体》的诉求,并非大场面视听轰炸。他们更看重剧情、人物、世界观、主题探讨上对原著的还原度。

隐患二:3D技术的缺点暴露无遗

虽然大场面发挥了3D动画的优势,但其劣势并没有被很好地隐藏起来。3D动画的短板,在于越日常的动作如走路、挥手、转身、点头等,越难以做到自然流畅。不过,这个问题连正在日本热映的《灌篮高手》大电影都没能解决好。对国产番剧级动画自然也不好强求。

怕就怕这次来看动画版《三体》的人,有很多只看过皮克斯和迪士尼那种级别的3D动画,那就会产生巨大的观感落差。

首映日微博热搜榜的第一条更是直戳了痛点:“三体建模 丑”。

艺画开天在他们的代表作《灵笼》中证明过自己的建模水平。到了投资更大的《三体》,怎么建模水准还下降了?

《灵笼》的角色建模

这主要源于3D建模的成本是按“角色”的个数来算的。《三体》的故事庞大,主人公又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接触的人很多。《三体》中被网友吐槽为丑的建模,主要是众多的路人角色(比如罗辑的学生),实在太呆板僵化了。还有就是偶尔出现的建模bug。

对于熟悉3D动画制作成本的观众而言,这种抓大放小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很多只是想看《三体》而并非想看动画的观众而言,很可能因为这种审美上的参差,转而等待真人剧集。

隐患三:画风不统一容易“跳戏”

动画版《三体》不仅学习了好莱坞大片,还借鉴了日本动漫在氛围营造和人物塑造上的手法,尤其是叶文洁和“墨子”的段落。

在罗辑、丁仪、大史等正面角色的故事线里,本剧保持了“环境科幻风,人物拟真风”的特点。虽然不至于表情有多细腻,但至少这些角色都是一板一眼,尽量向真人靠拢的。

可是到了叶文洁和墨子这些ETO(地球三体组织)成员的段落里,画风就会骤变成阴暗风或惊悚风。“墨子”的脸型甚至有夸张的扭曲。

这些角色本来就失去了原著第一部的铺垫,登场后还大幅转换画风,有可能会让部分观众“跳戏”。况且这种画风转换,相当于给ETO成员脑门上盖戳“坏人”标签。无论是否读过原著,现在的观众已经越来越倾向于自己判定一个角色的好坏对错,而不是被标签引导。

根据《三体2》原著,以及已公布的配音表可以了解到,“冯·诺伊曼”“秦始皇”“亚里士多德”等ETO成员也会在后续剧情中登场。不知道他们是否也会被另类的画风贴上标签。

隐患四:部分角色微调

刘慈欣小说里的人物,在面临大形势时大多能保持一定的理性。比如物理学家丁仪,原著里就很理性地判断出即便在宇宙里建高能加速器来和智子搞竞速,也是徒劳的。

而动画版《三体》中的丁仪则在空间站进行了人类的最后一搏,非常有悲情英雄主义的色彩。这相当于把刘慈欣特色人物,改成了脸谱化的英雄人物。

另外,罗辑的言行表现也有微调。在原著里,罗辑也属于因为看透形势而产生了“虚无感”,动画里则显得有些“油腔滑调”,在警察大史的车里也过于惊慌失措。

诚然,这些微调能够让角色更符合主流习惯,可以提供英雄情节和喜感等娱乐要素。可是对于原著铁粉而言,几乎是无法接受的。

隐患五:科幻氛围过度营造

《三体2》首次出版于2008年,书中的危机纪元,换算过来为2010年左右,也就是说,其叙事起点是当下,而不是未来。科幻的部分主要是三体人带来了危机,地球人原本的生活是和读者同时空的。这也是为什么阅读《三体》和《三体2》,会有强烈的代入感。

动画版《三体》非常强调剧集的“科幻”属性。从场景设计和一些画面中的细节可以看出,本剧的叙事起点已经属于“近未来”了——“似曾相识”的主流防御计划、投影在地面上的红绿灯斑马线、全无人驾驶的高速公路、搬运货物的机器人或机器外骨骼……

这些科幻元素,再加上城市里那些令人一头雾水的纵横交错的管道,以及大中午还黑乎乎的光照,让动画版《三体》离观众非常远,缺少了原著的那种生活代入感,更像是发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的,或者是其它星球上的故事。

隐患六:引流吃相易引反感

就像走进商店的顾客会被称之为“上帝”一样,观众来看剧集,也会有点“被服务”的渴求。

动画版《三体》为赞助商引流的吃相,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反感。以第二集为例,完整时长34分38秒。片头广告4个,共20秒。其中两个都用到了《三体》同一句经典台词:“这是计划的一部分”。

厂标和前情提要共1分钟,正式片头40秒,片尾字幕和下集预告共4分18秒。在不到30分钟的净时长中,还加入了一段长达40秒的,令人猝不及防的广告。除此之外,城市街景里还有数不胜数的“长安深蓝”和“建行龙卡”的广告牌。

虽说这种广告密度是视频平台的常规操作,但《三体》不是普通IP,本剧也没有流量明星的粉丝可以圈住。过于明显的引流操作,很可能触发原著粉丝的“洁癖”。极端的原著粉,甚至会觉得出品方把神圣的《三体》“献祭”给了金主爸爸,继而骂骂咧咧地弃剧保命。

结语

近几年,网文大IP改编成的季番和年番动画,诞生了很多成功之作,如《斗罗大陆》《斗破苍穹》《完美世界》《凡人修仙传》等。这些网文原著本就是网生代的产物,其爽感和受众都很容易通过改编继承到网播动画。

《三体》则与之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三体》是传统的长篇小说,有着高度的完整性。刘慈欣用大量的篇幅去铺展世界观和铺垫人物抉择,最终让读者认识并认同了“宇宙社会学”的“黑暗森林法则”。

对于很多原著读者而言,《三体》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科幻文学佳作,而是有学术性的、有科学前瞻性的神作。任何将其降低格局,迎合大众审美的改编,都很难让人满意。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三体》改编项目纷纷难产的原因。

《三体》自然是一个能吸引新用户的金字招牌,但它同时又可能是一个转化率和追番黏性极低的IP。虽然动画版在B站上映首日晚9点的播放量就早早破亿,但是随后的5天,截至本文发布时,播放量也只是累积到了1.4亿而已。

两极分化的口碑、原著粉的吐槽,已经对观众展现出一定的劝退势头。如果上文所述的6条隐患在后续更新中持续存在的话,大规模的弃剧潮恐难避免。《三体》动画加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上一篇
陈慧琳与儿子遭遇车祸 发文报平安:皮外伤已无大碍
下一篇
《流浪地球2》大年初一上映,国产科技片的崛起,看点满满

评论

共 0 条评论